做产品的目的是创造利润,而创造利润可以向外去营收,也可以向内去降低成本。
三种控制成本的方式。
- 设计控制法:顾名思义,也就是说在产品设计的阶段就去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。
- 物料控制法:就是通过对元器件进行合理的利用,从而降低整体的成本的一种方法。
- 产线控制法:就是通过提升工厂生产的效率,降低相应的人力时间成本,来实现增效降本的一种方法。
1. 自动化测试
它的核心是提升效率,降低工人的时间和成本。主要方式是用自动化的机器和程序降低工人的时间。
自动化的程序主要考虑的是它要足够的自动化,那比方说左上角这张图,它是同时能够测试五个设备。然后能够把相应的五个设备的功能、性能指标一次性的测试出来,通过界面直接反馈给工人,那哪个是通过的,哪个是不通过的?
同时,我们在做这些自动化软件或者自动化测试设备的时候,还要考虑工人的能力和水平,因为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是千差万别的。有的工人他可能连打个字都不会,所以说我们要考虑整体的易用性、简单性,以及怎么样能够直接地交互,直接地反馈。
2. 制成步骤
这一块就是我们要合理的去安排工人的站点。这里面的逻辑就是,如果你生产的产品数量少,那么相应的站点他就会安排的比较少。如果你生产的数量比较多,那么他站点安排的也会比较多。
这个东西的核心就是在于,是一个人做多个操作和多个人做多个操作,哪种整体时间的投入最少?主要就是如何提升人员操作的熟练度和效率。
3. 人力平衡
这一块就是一条流水线。我们知道产品生产会有很多个工位,不同的工位它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,它的效率也是不一样的。例如说A工位每小时做100部件,B工位每小时可以做50个部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就需要对增加B工位的人手,以达到我们整条流水线的产能是可以平衡的。不至于在某些工位出现了一些元器件,一些货物的积压的情况。
人力平衡管理和制程步骤的管理,它的核心其实都一样的,就是怎么样能够合理高效的利用人工的资源,使其整体能够达到最大化。
4. 良率和损耗的控制
现在工厂的技术其实都比较成熟的,所以说物料损耗这一块相对来讲损耗的比较少,所以说可控空间不大。主要是如何提升良品率,降低次品率。因为有问题的产品通常你不能直接扔,所以说需要工人去检查维修。人力的成本是比较高的,而且说检查比较费时。我们要想办法去降低这个次品率,然后减少维修相关的一些人力时间成本。
成本控制主要是这三个大的方面,设计控制是降低成本最明显的一种方式。设计的好不好,对成本的影响其实是比较大的。
其次是控制物料,物料成本这里面的门道和水分也是比较大的。我们去想办法去挤出这些水分,同时你要给你的合作伙伴留合理的利润。因为如果你给他的利润比较少或者不够的情况下,他可能就会给你用次品料或者说拆机料,甚至说在日后的合作过程中,会把你们的优先级放得非常低,这种情况都有可能会出现的。
最后对于产线的人工成本进行控制,这块我们能做的,主要是设计足够合理的或者足够高效的产测工具,用于提升生产或者质检的效率。
在其他方面的制程管理、人力的平衡以及物料损耗等方面我们大概知道就行了,不用去了解的那么熟,因为当产品达到一定量之后,工厂他自己就会去想办法,想办法去减少人力资源的占用,然后去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率。